红色家风代代传 四代人的家国情怀-九游会俱乐部

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最新要闻    图片新闻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专题集锦   评论博文   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播报    县区动态    魅力三明    三明人文        他山之石        道德模范      我们的节日   
  您所在的位置: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 讲文明树新风
红色家风代代传 四代人的家国情怀
[三明日报]         2025-07-02 11:42:00        字体显示:

  “你的太爷爷,是革命烈士,参加过红军……”

  在建宁县伊家乡的青山绿水间,一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溪畔的老树下,姜科信常对孩子讲起家族四代人的故事。

  从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到21世纪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这个普通家庭的奋斗轨迹,恰似一部微缩的农村发展史,将红色基因、拓荒精神与数字浪潮浇铸进红土地。

  湘江血火铸英魂 热血凝成赤子情

  建宁县反“围剿”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烈士名单上的“姜金奎”正是姜科的曾祖父。

  “穷人要自己争口气!”

  1932年6月,红军队伍踏着晨霜进入伊家乡,20岁出头的姜金奎在听完红军宣传员的演讲后。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加入红军队伍。出发前,他与家人匆匆道别,这句充满力量的话,成了他留给亲人最后的誓言。

  姜金奎加入红军后,家里就再没收到过他的消息。只知道他随部队走了,再也没能回来。直到后来才知道他牺牲在湘江战役。

  “爷爷在世时,总把抚恤金的相关收据小心翼翼地夹在族谱里,说这是曾祖父用命换来的尊严。”

  姜科信爷爷的房间抽屉里,至今保存着一本记事本,本子开头注明“爸爸的遗属抚恤金”,里面写满每一笔抚恤金的领取时间。

  这份抚恤金,承载着国家对烈士家属的关怀,也承载着姜家对曾祖父无尽的思念。

  “现在想来,那抚恤金不仅是对家人生活的补助,更是一种精神契约——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也不能忘记。”每次翻看族谱,姜科信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是曾祖父用生命传递给他的使命。

  铁镐凿开穷山梦 木板车上家国心

  “那时人均耕地不到1亩,遇上旱年,亩产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外婆家的米缸总是留着半缸米,专为女儿一家应急。”

  1970年的陈家大队,炊烟总是稀稀拉拉。姜科信至今记得母亲的故事中,他的祖父姜世昌总是站在牛寨荒坡上,身后是排成一列的三个生产小组,每个人肩上都扛着比人还高的铁锹。

  作为陈家大队大队长,姜世昌带着大家开垦牛寨荒坡。这片荒地,红土层中嵌着密布的巨石,土层薄得几乎难以涵养草木,当地人习惯叫它“鬼见愁”,在大家的固有印象里,这片坡地更像是大自然设下的生存边界,似乎从未与“耕地”二字产生过联想。

  “拓荒的艰辛远超想象。当时每天四点左右,爷爷的油灯就已照亮村口,每次出门爷爷总揣着两个红薯,饿了就啃两口,手掌磨破了就用布条随便缠上。”

  如今,牛寨荒坡已然变成梯田,并由村民流转种植中药材,梯田里,各种药苗与当年开荒种下树木相映成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土地的生机。

  “父亲总说,交好公粮,心里才踏实。”姜科信回忆。

  他的父亲姜登旗有五亩田,每亩地每年要交公粮和三金,每逢交公粮的日子,天不亮姜科信就会跟着父亲推着木板车出门。每次到乡里交公粮,姜登旗都会给姜科信买糖吃,这成为姜科信童年最期待的事情。

  “有年夏天发洪水,田里的稻子倒伏了一半,父亲硬是带着我连夜抢收,肩膀磨出了血泡。”姜科信记得,交公粮那天,父亲把最好的稻谷筛了又筛,“他说,这是给国家的,不能掺一粒瘪谷。”

  农闲时,姜登旗还会参加开荒队。姜登旗总说,多开一分地,村里就少一分饿肚子的人。如今,那辆载着姜科信童年记忆的木板车,静静靠在老宅的墙角,车轮上的泥土早已风干,却永远留着岁月的温度。

  笔镜育梦铺前路 夫妻同心助振兴

  1999年,受家庭教育氛围熏陶,年轻的姜科信毅然踏上征程,奔赴伊家最偏远的双坑小学任教。那里山路崎岖,教室破旧,教学资源匮乏,但姜科信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在十年教学生涯中,用知识与爱心为孩子们点亮未来。他白天认真授课,夜晚备课批改作业,还常常翻山越岭家访,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十年间,多次被评为学区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县优秀共青团员。

  2009年,因工作调整,姜科信转型成为一名记者。

  “用自己的眼睛见证和记录家乡的发展。”他带着这份信念,扛着摄影机深入家乡的每一个角落。濉溪镇高峰村曾是远近闻名的 “石头穷村”,村民们生活困苦。但不甘贫穷的他们,肩挑背扛,在陡峭的山崖上修筑栈道,誓要改变命运。姜科信记录下村民们一锤一凿、挥汗如雨的艰辛过程。栈道竣工,高峰村摇身一变成为旅游名村,游客纷至沓来,他用镜头见证这一震撼人心的蜕变。记录着家乡的奋斗篇章。

  从智慧农业大棚里老农抚摸无人机时的惊叹,到荒坡变绿洲的生态蜕变,再到乡村振兴路上的每一个奋斗瞬间,这些场景都被姜科信一一捕捉。十余年间,他累计跟踪拍摄4000余篇作品,部分作品在省市级媒体广泛传播,有的还登上央视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蝶变,记录着家乡的奋斗篇章。姜科信深知,每一帧画面背后,都是家乡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

  不仅如此,姜科信的妻子肖龙英也投身家乡建设。她开起一家土特产店,将家乡的莲子、香菇、木耳和笋干等特色农产品精心包装。为拓宽销售渠道,她从零开始学习电商知识,研究直播带货、平台运营技巧,通过网络平台,帮助农户出售土特产,让家乡的土特产走出深山,销往全国,甚至远销海外。

  夫妻俩一个用镜头讲述家乡故事,一个用电商助力家乡发展,共同为家乡的繁荣贡献力量。

  来源: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 付哲文 文/图)

 
 好 人 榜          更多>>
 
图片1.jpg
 
龙荣根.jpg
图片1.jpg
 
王贵珠正像.jpg
   创 城 简 报     更多>>
创城简报2012年第25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4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3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2期
 创建工作交流        更多>>
创建工作交流2016年第1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4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3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2期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九游会网址j9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