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农村操办婚礼迎来一个小高峰,这是观察乡村移风易俗的窗口。近年来,移风易俗深入推进,婚事新办、简办蔚然成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比如,一些农户吐槽村里几年前定的婚宴标准太低,档次都赶不上现在的日常聚会。有的地方农村婚宴大操大办有抬头现象。
如何看待这些新苗头?又该如何应对?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一方面,移风易俗要持续推动,常抓不懈。很多陈规陋习是千百年形成的“老传统”,不少还有续存的现实“土壤”,移风易俗过程中还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挑战……这些都启示我们,移风易俗还需付出更大努力。
要坚持问题导向,久久为功,不断推动乡风文明再上新台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要求,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移风易俗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农民群众过得更好,要更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文明新风进村入户,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要建立完善移风易俗长效机制,不少地方通过积分制、红黑榜等接地气的方式,以新风易旧俗,效果明显,应当继续坚持,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移风易俗要与时俱进,找准有效推动的方式方法。移风易俗不能走极端,不能简单粗暴地蛮干硬干,而要更多采取春风化雨、柔性治理的方式。比如通过树立典型,让广大群众看到身边人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心理上认同、行动上效仿。当前,很多农村开展“好婆媳”“五好家庭”“文明标兵”等活动,门口挂起的一块块“红牌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向上向善的积极性。
乡村社会是个“慢变量”,移风易俗是场持久战,要有更多的耐心,不能脱离实际、操之过急。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更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总之,移风易俗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绵绵用力,与时俱进,讲究方式方法,才能成风化俗,让文明新风传遍千家万户。
来源:三明日报(顾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