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有了老年学校后,学员们常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义务理发等便利服务,让我们足不出区,就能体验到社区的各种关怀和温暖,真不错!”12月4日,正在永安市燕东街道东门社区老年学校理发的林阿婆高兴地说。
东门社区老年学校开办于1998年,现有老年学员200多名。为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把学校做强做大,社区党委不断创新形式,整合盘活区位资源,构建红色东门—党建引领、橙色东门—邻里关爱、金色东门—孝老敬老、蓝色东门—惠民帮扶、绿色东门—公益服务等“五彩画东门·近邻一家亲”服务体系。着力打响“近邻之家”基层阵地品牌,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局,成为社区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场所。
“社区能不能想办法建个文化娱乐场地,把老年人组织起来,满足老年人娱乐之需。”东门社区采纳了老同志李珠珍的建议后,盘活闲置资源,多方争取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对老旧老年学校进行升级改造,很快就建成了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场地。
改造后的老年学校,设置唱歌、舞蹈、模特走秀、书法、柔力球、朗诵、太极、气功、太极拳、戏曲、民族舞、腰鼓、八段锦、丝网花等近20个接地气专业课程。
“有课时,我就尽情地与学员们一起分享,没课时,我就跟大家一起聊聊音乐、编编舞蹈,带给我许多灵感,生活也更充实了。”退休老同志陈秀冰是一名舞蹈老师,为了让退休生活更丰富、更充实,她经常到社区老年学校充电,和学员们交流互动。
让老年人老有所学,学做结合,以学促干,是东门社区老年学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今年以来,我们以主题教育为抓手,注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充分利用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因地制宜开展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趣味运动等各类接地气活动,让学员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和个人风采的同时,也为活跃社区文化活动带来了新活力。”社区老年学校负责人刘晓梅说。学校经常举办一些适宜老年人兴趣爱好、个性化需求的各类文体活动,积极引导老年学员通过文艺演出方式,大力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见行。
“老年学员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热情高涨,用心用情为社区建设发挥余热、贡献力量,让社区工作减轻了许多负担。”东门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郑花珍对学员们的无私奉献,十分感激。
东门社区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优势,创新设立了便民服务、资源共享、睦邻议事、邻里和谐、近邻之家等五大功能区,成为老年学员充分发挥“银发力量”的重要渠道,使社区老年学校快速成为了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助推基层治理、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平台。
社区老年学校暖心故事多。在便民服务区,社区专门创建“有声图书馆”,并配备了共享医药箱、便民工具箱等便民服务设施。通过老年学员的热情发动,许多居民纷纷将闲置的家具、衣物、书籍、电器等爱心物品捐赠出来,“爱心传递”快速成为了社区居民的行动自觉。
在资源共享区,老年学员根据居民的日常需求,创新设置了“便民服务墙”,以便民条、二维码等形式,主动链接政企、公益组织、爱心群体等各类社会资源,让居民们共享招聘就业、办证开锁、帮扶就困、文体娱乐等服务信息;倾心为“一老一小一残”群体提供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上门照护等志愿服务,进一步拓宽了“老有所乐、幼有所育、贫有所依、难有所助”的“邻里朋友圈”。
在睦邻议事区,老年学员自发组建了由心理辅导、法律服务、卫生健康等领域人才组成的“银发先锋”工作室以及邻里调解员队伍,用心用情为社区居民调解各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率先构建起了“管理无盲点、民情联系无遗漏、服务无缝隙”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在邻里和谐区,聚焦聚力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设置了棋牌室、儿童活动室等功能区,由老年学员牵头、社区居民参与,常态化开展托辅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着力创建“和谐社区”,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社区服务环境。
在近邻之家区,社区创新推行“银发志愿者 社工 青年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通过培育组建“老少牵手、扶弱助残”社区志愿服务队,不断拓展延伸近邻服务新领域,成为了“党群连心、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重要近邻阵地。
来源: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黄中泉 通讯员 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