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堂哥嫁女儿彩礼只收个意思,在村里成了美谈。”7月26日,大田县奇韬镇文经村副主任方胥坤,说起村民方胥布摒弃高价彩礼的事,脸上露出了笑容。
人情往来是传统,以往,今天这家把女儿高价出嫁了,明天那家儿子结婚又要高价娶妻。一来一回除了赚足“面子”,却留下家庭长久的矛盾和经济困难。
方胥布靠务农和务工收入,夫妻省吃俭用培养一对儿女。女儿方颖大学毕业,在广东珠海市工作。儿子正在读大学。今年5月,方颖找到了幸福的伴侣,嫁给了志同道合的同事。方胥布培养儿女不易,方颖是家中的长女,上学花费了他不少的积蓄。按照当地习俗,方胥布如果收取高价彩礼,在村里有“面子”,还能给未成家的儿子将来娶妻多留一份保障。
“我们这里农村的习俗,女儿出嫁时,父母一般会收取更高的彩礼。”方胥布说。他和妻子的做法却让邻里们大跌眼镜,收取男方的彩礼,作为嫁妆返还给了女儿和女婿。
“女儿的聘金我们基本不留。”事后,方胥布告诉来访的镇党委宣传委员施烨生。他收取的彩礼中之所以有3000元的尾数,是因为“3”的数字代表生生不息,把它当作是给女儿和女婿的一份祝福。
方胥布时常教导子女,婚姻的幸福一半靠婚前的选择,一半靠婚后的经营。只有夫妻双方共同努力,生活才会幸福。
“堂哥从根本上教会了子女的处世之道,他摒弃高价彩礼,不要所谓的‘面子’。”方胥坤深有感触,自己作为村干部,最难做工作的对象是亲戚,方胥布的做法给当地的移风易俗注入正能量。
“移风易俗是久久为功的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群众思想,解决高价彩礼‘棒打鸳鸯’等问题,既需要党员带头,更需要村民自治。”施烨生告诉记者。奇韬镇认真贯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要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精神,驻村领导、工作队、村“两委”划片挂包到户,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并落实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引导村民新办简办婚事,劝阻亲属收取高价彩礼及大操大办等行为。
当地学校也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和学生阐述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带来的不良影响。
目前,奇韬镇有的村新人婚嫁,女方收取零彩礼,移风易俗作用在逐渐突显。传统的彩礼文化在当地逐渐回归本真。
来源: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