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余杭区“文明有礼”现代社区基本单元建设 打造“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新成果-九游会俱乐部

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最新要闻    图片新闻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专题集锦   评论博文   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播报    县区动态    魅力三明    三明人文        他山之石        道德模范      我们的节日   
  您所在的位置:九游会俱乐部-九游会网址j9 > 他山之石
探索余杭区“文明有礼”现代社区基本单元建设 打造“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新成果
[精神文明导刊]         2023-03-16 09:43:00        字体显示:

  打造“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品牌,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点工作。2022年,杭州市余杭区围绕擦亮“浙江有礼???文明圣地”区域金名片,构建“好家庭、好邻里、好家园”三个维度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探索出一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推动“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在余杭全面落地。

  一、把握内涵,于固本开新中彰显文明之义

  梳理提炼“礼”的内涵外延,是开展“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建设的基础前提。余杭“文明有礼”基本单元结合本土厚重的“文明基因”和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充分把握“礼”在古今语境下的精髓要义。

  一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从传统的乡约、家训、祖训等自发性道德约束中提取基层治理智慧,力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优化基层自治生态。如瓶窑镇南山村将传承37代的盛氏祖训演绎为新时代家风家训,于家家户户门前展示;仓前街道传承“立身第一、立德为先”的章氏家风,化为符合当代文明建设要求的“醒世恒言”;径山镇传承联合国非遗项目“径山茶宴”蕴含的精神禀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文明道德价值。

  二是传承赓续良渚文化的厚重基因。从良渚玉文化中提炼“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内在要求,弘扬传统文化中“君子如玉”“以玉比德”的精神象征,构建以“玉”这一余杭文化鲜明标识为核心的基本单元文明实践体系。位于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的良渚街道、瓶窑镇,推动五千年良渚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新培育“良渚有礼”“亭市有礼”文明实践品牌,用地域特色文化涵养精神特质,浓厚“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集成推广基层文明实践创新成果。搭建“自下而上、上行下达”的文明创建格局,总结鸬鸟镇“和美家”家庭行动基层文明实践先进经验,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创新成果。以良渚文化村社区“村民公约”制定、修缮、践行的过程为范例,引导全区各村(社)个性化定制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汲取小古城村民主协商工作先进经验,发掘“围鸬夜话”“三三会商”等一批基层民主议事平台,以更多基层民主协商的创新成果丰富“两众”理论内涵。

  二、明确目标,让“有礼”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将“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在余杭感受文明圣地”作为“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建设的目标追求,完善从“学礼”“有礼”到“见礼”的全过程全周期。

  一是围绕“全民学礼”,实现知礼、懂礼内化于心。把现代文明礼仪规范作为开展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营造“热带雨林”式的“有礼”新人培养体系。鸬鸟镇在重要节点、传统节日创新推出“鸬鸟六礼”,推动全年龄层人群学礼知礼。中泰街道深挖各村社资源禀赋,打造独具特色的“泰有礼”小讲堂,如枫岭村依托千年银杏树和杨家将的深厚渊源,打造“银杏学堂”,紫荆村则结合本地竹笛文化,打造涵盖“琴棋书画诗茶”的古今文明礼仪课堂——竹音斋。

  二是围绕“人人有礼”,实现守礼、践礼外化于行。强化文明培育顶层设计,推动“文明有礼”从个人层面的认知认同上升为一种社会层面的行动自觉。瓶窑镇以“新风汇瓶窑”褒奖礼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示范和导向作用,营造学习“最美”的良好氛围。仓前街道灵源村建立“1 n”志愿队伍,全村登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超过1200人,以“宝德昌”特色志愿服务队领衔的10余支志愿队伍开展志愿活动年均超60场,每年服务群众达到48000多人次。

  三是围绕“处处见礼”,实现文明成果全域覆盖。以“浙江有礼???文明圣地”为统领,鼓励各镇街在贯彻“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创建基础上,立足区域资源和地方特色,培树“杭州良渚日”“禹上稻香”“茶汤会”等有礼文化地标和文明实践项目,延伸打造“启智立德开蒙礼”“鳌鱼祈福迎新礼”“缅怀先烈敬贤礼”,创新稻作有礼、贤者成林、仓禀有礼等200余个镇域、村社文明实践“子品牌”,“有礼”典型矩阵持续壮大,“彬彬有礼”余杭人形象充分彰显,全区矛盾纠纷警情同比下降19.75%,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2%,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三、完善体系,一体推进“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建设

  推进“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建设,从“家庭”这一社会的最小单位抓起,向“邻里”这一关键社会关系发力,最终浓厚社会面践行文明的“家园”风尚。

  一是培育“白玉无瑕”好家庭,滋养文明实践“基本细胞”。聚焦“学有礼”“亲有礼”“餐有礼”等家庭家风家教建设,深入实施“余杭好家庭”工程,创立“伢伢习德”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品牌,开展“文明好习惯进万家”行动,举办“文明有礼、强国有我”系列主题展演活动,夯实家庭教育、传承家庭文化和倡导家庭新风,培育区级以上好家庭545户、道德模范50人、美丽余杭人256人(含中国好人2人,浙江、杭州好人47人)。

  二是织密“温润如玉”好邻里,强健文明实践“神经组织”。聚焦“帮有礼”“网有礼”“乐有礼”等多方邻里共识,扎紧邻里纽带,发扬“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基层民主协商优势,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邻里活动场所,全市率先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润”基金1000万元,组建志愿服务队伍2628个、社会组织854个。如五常街道云创社区、西溪风情社区以丰富优质的文体资源浸润邻里朋友圈,让群众尽享“放下筷子就能去”的公共文化服务,营造有礼充盈的邻里生态。

  三是筑牢“玉见文明”好家园,壮大文明实践“村社肌体”。聚焦“信有礼”“仪有礼”“敬有礼”等文明实践共同体,激发村社文明实践的内生性动力。实施“支部建在点位上”专项行动,落实每个点位支部认领、党员包干、志愿组织跟进的工作机制。依托本地文化元素和风俗习惯,“山花节”“干塘节”“开镰节”等特色节日百花齐放,充分展示全区文明有礼基本单元“风景点”“风景带”“景观群”,开发200余个村社“一村一社一礼仪”文明实践微名片,实现全域覆盖。

  四、强化运用,构建系统集成的长效常态机制

  瞄准文明实践“共建智享”的目标,建立健全多跨协同、社会共建、激励保障等机制,不断完善“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建设条抓块统的工作格局,持续巩固、深化改革成效。

  一是坚持系统集成。出台社区和乡村两个版本《余杭区“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建设实施方案》,实现“区级—镇街—村社—家庭”文明实践环环相扣、层层贯穿,打通“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在基层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区村社范围构建“培育村社—示范村社—典范村社”三级梯队,根据三“好”维度综合指数,严把“负面清单”“一票否决”事项,择优选定年度“文明有礼”基本单元示范村、示范社区和典范村、典范社区培育对象。

  二是强化数智赋礼。开发“文明有礼”基本单元数字化平台,推动3个维度18项评价指标53项评分细则落地落细,实时呈现全区村社“浙江有礼”文明指数曲线。通过迭代升级“社区小脑”“乡村微脑”等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基层文明治理能力,如闲林街道西溪源村借助“乡村微脑”精准定位每家每户位置,导入“100 x”五级考评体系,使之成为兼具管理、服务、分析功能的文明驾驶舱,构建“自律 他律”的乡风文明建设新模式。

  三是善用文明积分。延伸文明指数应用场景,构建文明积分征信用系统,建立以文明积分为衡量标准的村社居民权益分配机制、荣誉评定机制和政策倾斜机制。黄湖镇以“善美青山”场景应用建设为依托,制定贡献分和信用分相结合的“双积分”体系;鸬鸟镇打通文明积分兑换通道,居民扫描家门口二维码即可实现积分“可视化”,实现“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双向管理,树立鲜明的基层治理正能量导向。

  来源:精神文明导刊,2023年第3期

  供稿: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余杭区文明办)

 
 好 人 榜          更多>>
 
图片1.jpg
 
龙荣根.jpg
图片1.jpg
 
王贵珠正像.jpg
   创 城 简 报     更多>>
创城简报2012年第25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4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3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2期
 创建工作交流        更多>>
创建工作交流2016年第1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4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3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2期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九游会网址j9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