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来临之际,笔者到大田县,拜访了书画艺术老人颜炳星先生。一进他的家门,撞入眼帘的便是壁上琳琅满目的手书、国画等作品,把小小的两室一厅,未经任何装修的陋室装扮成新颖别致、古色古香、幽默成趣的艺术殿堂。
颜炳星先生1935年出生在贫寒农村,1951年通过笔试和面试,被福建省农林厅录用,17岁就职于永安专区国有林管理处。1961年管理处撤消,辗转到大田粮食局工作,1957年22岁时被划为“右派”,失去公职,回到仙游榜头农村。更不幸的是他父亲在仙游也被划为“右派”。
原本生活较为富裕的家庭,一瞬间晴天霹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窘境,幸好颜先生自幼酷爱艺术,自学书画,且悟性高,涉猎面广,擅长行、隶、篆、魏书法,精通国画、油画、碳画技能,由于生活所逼,他重操旧业,风餐露宿,浪迹天涯谋生。
首先受聘于仙游榜头鲤华剧团,担任舞台美术设计和改编剧本等工作。他独特的舞台设计艺术深受广大观众赞赏,在地方戏剧界被誉为难得的“舞美鬼才”。经他改编整理的莆仙戏传统剧本《秦香莲》悲剧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催人泪下,在当地巡演百余场,深受观众青睐。县广播电台全剧录音,常年广播,家喻户晓,轰动一时。
1961年,鲤华剧团下放,为了谋生,颜先生足迹遍及江南八省,卖字画为生,其中背井离乡,思念人,艰辛度日的遭遇,常人是难以体验的。经过六年流浪生活,于1966年返回家乡,为乡村写毛主席语录,画毛主席肖像。仙游鼎鼎大名书法大师前清秀才方正,听人说有位年轻人书法相当了得,正在盖尾广场写语录,特地从西埔村步行数华里到盖尾广场观看,并对旁人说“后生可畏”。当时仙游榜头、盖尾、赖店、园庄、枫亭、钟山、社刑等公社、大队的毛主席肖像作品和语录都出自他一人之手。次年福厦路郊尾汽车站对面十字路口屹立着一座大型石砌水泥画屏,高10米,宽15米的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招手的雄伟油画,其气魄和艺术感染力饮誉四方,就是他的壮年杰作。
他靠手上这支笔糊口养家,供养父母妻儿,生育了五个子女,为国家培养了三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其中大儿子现在在莆田市书画院当院长,其书画水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79年颜先生“右派”得到平反,招回本单位工作,当时没有好的住处,暂时安排在一个窗口密封的加工厂农药库房里居住,那年除夕颜先生风趣地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加工厂隔壁纤尘未染,农药库为家百病不生”。 有次颜先生到医院体检,发现自己低血压和骨质增生,便以病案自嘲:“男儿热血偏低压,硬汉铁骨又增生”。
退休后的颜先生已深谙书画,炉火纯青,其画取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极富感染力。其书法精湛,行笔流畅,飘逸豪放,别俱一格。可用“疏影横斜笔锋劲,苍藤盘结墨云舒”来形容。在大田县乃至全省粮食系统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在全省粮食系统书画比赛中,他的字和画双双获得第二名。并出版了《翰墨情缘》书画册,倍受同行雅评。
他不但精通书画,在诗联、根雕、镌刻方面也有相当造诣。因此,以七律藏头诗相送。
七律·赞颜炳星精品书画
赞歌一曲唱心声,颜氏真传翰墨情。
炳烛深修扬国粹,星光高照见雄鹰。
精华杰作溶山绿,品赏嘉宾入柳青。
书法融通行隶篆,画中常听鸟争鸣。
(吕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