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买房买车、就业找工作、旅游交通出行……如今,个人征信作为一张“经济身份证”,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失信,不仅影响个人信贷,还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随着《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许多社交平台出现了诸如“征信可修复、可洗白”等言论,吸引了不少关心个人征信问题的市民关注。那么,《办法》中的“信用信息修复”是什么?网传的“征信修复”说法究竟靠谱吗?
更新
信用信息可分级分类修复
《办法》包括总则、信用信息修复的主要方式、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的修复、行政处罚公示信息的修复、信用信息修复的协同联动、信用信息修复的监督管理与诚信教育、附则等7章,共计32条内容,对信用信息修复管理的规则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构建。
对于信用信息修复的含义,《办法》第三条作出了具体解释:信用信息修复是指信用主体为积极改善自身信用状况,在纠正失信行为、履行相关义务后,向认定失信行为的单位或者归集失信信息的信用平台网站的运行机构提出申请,由认定单位或者归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移除或终止公示失信信息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信用信息修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有经过审核并达到相应标准的主体才能够进行信用信息修复。目前,该管理办法采取分级分类施策的模式,失信主体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信用信息修复。第一种是移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即失信主体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按照规定程序申请将其从“黑名单”中移出;第二种是终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即失信主体在完成行政处罚后,可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终止相关行政处罚信息的公示;第三种是修复其他失信信息,即失信主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修复,比如公开道歉、赔偿损失等。
业内人士吴勇锋介绍,当前市场中对该管理办法出现了一些“望文生义”的误读,实际上,这一管理办法并非针对个人征信,也并非针对信贷层面,它是一项面向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信用信息修复政策,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推动社会长远发展。
注意
信用信息修复≠征信修复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能听到“征信报告”“信用评分”“失信黑名单”等词汇,这也让不少市民愈发关注个人征信问题,新出台《办法》第二条中提到的“信用主体依法享有信用信息修复的权利”,让不少人产生了“征信可修复”的误解,不自觉将个人征信报告中的不良信息也纳入了信用信息修复的管理范围。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记者咨询多家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到,网络上关于“征信修复”的言论属于错误解读,在规范征信业、征信机构的相关法规、文件、制度中,均未提及“征信修复”的概念,本次出台新规中的修复对象是失信信息而非个人征信信息。什么是失信信息呢?即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中所列的对信用主体信用状况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而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报告则涵盖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信息、非银行信息等内容,客观记载了个人或企业履行信贷合同的相关情况,二者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等规定,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都有如实报送征信信息的义务,均无权擅自修改、删除信用报告上真实、准确的征信信息。换言之,网上所谓的“征信修复”不仅无法实现删除不良征信的目的,还会给信息主体带来安全隐患,扰乱正常金融秩序。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对于个人征信问题,如果信息主体认为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存在错误、遗漏,可以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征信异议,申请更正错误数据,不论是中国人民银行还是各类金融机构,都提供免费、畅通的维权服务,相关机构通常会在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予以答复。因此,征信异议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改正错误的纠错机制,有别于发生失信行为后的“征信修复”。
小心
谨防“征信修复”骗局
随着“信用信息修复”话题关注度的持续升高,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这一“商机”,打着“征信修复、洗白”“征信维权咨询、代理”等旗号,通过非法渠道收集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虚假征信诈骗。在诈骗过程中,不法分子通常会配上“银行”发出的征信信息修改页面截图,甚至还有与“银行客服”通话的视频,以此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您的京东金融白条额度没有关闭,如不及时关闭将会影响个人征信……”5月1日下午,家住三元区徐碧街道的市民林先生接到了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客服。这名“客服”告诉林先生,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他转账到对方提供的“认证账户”上,进行个人征信问题解除。
电话里“客服”严肃的说话语气及其描述的严重后果,让林先生顿时慌了神,随即向“客服”咨询九游会俱乐部的解决方案,信以为真的他按照“客服”的提示操作,先后共转账40余万元。根据对方的说法,征信问题处理完毕后款项将会原路退回,但林先生非但没有等到转账资金退回,对方还告知其仍需再转一笔款完成操作,林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立马向派出所报警求助。目前,该案公安机关已受案,还在进一步侦办当中。
“征信修复”骗局频发,多方官方平台也陆续发布了警示声明。央行征信中心网站在5月12日发布的声明中,明确了征信中心不对外提供逾期记录处理、违规网贷账户关闭、征信修复等相关服务,呼吁广大用户对于要求转账或借贷的操作,坚决不予理会。
征信是每个人拥有的无形“财富”,我们应善待信用记录,时刻关注自身信用状况,在办理信贷业务时,根据自身收入和负债情况,量力而行,尽量避免信用卡、贷款逾期等情况发生。同时,要注意认准征信中心官方网站域名和社交平台官方账号,警惕不法分子通过短信、网络聊天软件发送的虚假钓鱼网站。
来源:三明日报(记者 梁梦婷)